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健康知識/淺談幽門螺旋桿菌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文/高雄榮總臺南分院醫師沈盈佐

 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於西元一九八二年由澳洲學者魯賓·華倫(Robin Warren)與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所發現,並因此於西元二○○五年獲得諾貝爾獎。幽門螺旋桿菌為格蘭氏陰性微需氧菌,外觀呈現螺旋狀並帶有纖毛,由於胃幽門螺旋桿菌能分泌尿素酶,將尿素分解成鹼性的氨,可以抵抗胃酸並在人體的胃部造成感染。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什麼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部後,細菌本身分泌的毒素會破壞胃黏膜的完整性,使胃酸過度分泌,進而在十二指腸造成疾病。常見的如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儘管如此,百分之八十遭受感染的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然而一旦胃炎進展得較為嚴重或是造成消化性潰瘍,則常以上腹疼痛、食慾不振、噁心、腹脹等症狀來表現。如果當作一般腸胃不適來治療,也許在服用藥物時症狀會改善,但致病原因沒有根除,停止藥物後,症狀又會復發。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終其一生大約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機率會進展成胃癌,如果除菌成功,則能降低約百分之七十罹患胃癌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已於西元一九九四年將幽門螺旋桿菌歸類於第一類致癌物,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近期的醫學文獻報導,幽門螺旋桿菌亦能間接導致腸胃道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維生素B12缺乏等,若找不到其他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並進而根除,或許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成效。
如何得知是否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目前主流的檢驗方法,分為須透過胃鏡的病理切片和尿素酶測試,及非侵入性的碳十三尿素吹氣測試與糞便抗原檢查。由於胃鏡檢查能周全地評估胃與前段十二指腸的狀況,建議疑似罹病的患者,首次應接受胃鏡檢查,若證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接受治療後可選擇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追蹤是否成功除菌。
如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須使用複數抗生素再加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常見的有「三合一療法」、「四合一療法」等等,臨床上會依據細菌的抗藥性比率或不同醫師的治療經驗有所差異,經過一個完整而且適切的療程後,細菌根除率可以高達九成左右。因此,確定診斷後,患者應積極地與醫師洽談並接受細菌根除治療,如此則可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造成的衝擊降到最低。
(點閱次數:769)